找到相关内容25200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离忧悲恼苦,得真如法,所谓四念处。”[2]   此外,《杂阿含经》也将念佛、法、僧、施、戒、天之“六念门”,欲、勤、心、观之“四如意足”等,都视为“一乘道”,[3]但后者的说法,不如“四念处”来得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

    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"来作答,以此来比附佛教的因果学说。其实,儒家的报应说是建立在其所谓的"天道观"上的,报应的主体不是行为者本人,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孙后代。而佛教主张自作自受,一切善恶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291529.html
  • 砺志铸魂——寒山寺“大钟大碑”建设散记

    枫桥夜泊》不但是史载最早的诗碑,而且也是持续最久的诗碑。所谓“持续”,简单而论,至少可以由两个方面的对应解读。一是《枫桥夜泊》诗的直接“持续”,即历代名家直接书写的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的书法刻碑;二是《...

    王国栋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591612.html
  •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及其展望

    活动。陈德铭代市长致新年贺词。   五、对听钟声活动历久不衰、常办常新的展望   迎新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,逐步演变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苏州新民俗化活动。所谓民俗,是依附人民的生活、习惯、情感与信仰而...

    汪祖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491636.html
  • 持诵《普贤行愿品》速得成就的道理——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确定的信解,而消除怀疑。   所谓“唯心变现”,意思是,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念,以此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显现,在身体、在环境、在人际关系、在福德受用……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普贤行愿品|普贤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6373791663.html
  • 近现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述论

    调查研究   1931年"九一八"事变爆发后,推动了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研究。当时所谓的西南边疆,除现西南川、滇、黔、桂、藏五省一市(重庆)外,还包括湘西、粤北的少数民族地区,人口总数约在二千万以上...

    张泽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18095391718.html
  • 辽代兴宗耶律宗真与重熙佛教

    大风起,诏班师”。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复杂的地区,兴宗将中京霸州北塔选为朝廷供佛的地方,应该有联络感情,维护统治,利于社会稳定的考虑。   现在发现的北塔文物的几个题记,都把日子定在了“四月八日”。所谓...

    黄心川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892093.html
  •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——关于弘一法师和《韩握》三题

    章《辨伪》,不仅与全书其他各章相比,篇幅最长,字数占全书的五分之一强;而且引用的古籍资料也最多,共有32种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恰恰在这一章中,发现有待商榷的问题也较多。   本书的所谓《辨伪》,实际...了”;但是作者在本章后半部分,却又说:“虽然韩偓的诗体与《香奁集》绝不相类,但是前人疑及伪造的却不多”。前文所谓“附和”沈存中“其说”,就是否认《香奁集》为韩偓所作;也即作者在这里所说的“疑及伪造”。...

    徐正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2992389.html
  • 贵州佛教历史

    。黔东梵净山数十座寺庙被毁。   “庙产兴学”使佛教受到一定破坏。庙产兴学是指提取寺庙财产兴办义学。具体办法有:将寺庙财产分成两分或三分,以1/2或2/3入书院,剩余部分为寺庙所有;或将所谓不法寺僧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892785.html
  •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

    观深则悟彻入微,而名实俱玄。将寻其要,必先无此。然后非有非无之谈,方可得而言。   这里说,有无都不是究竟义,必须找到超越于“有无”的“非有非无”。这就是所谓“缘起性空”。在《大乘大义章》中,鸠摩罗什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0893221.html